日子过的飞快,转眼就到了闭幕式,留下的剧组不算多,恰好王轩的剧组和顾长为的《孔雀》剧组都留下了。
又是红毯,这次关注度也就没那么高了。
《蓝色之恋》是剧组最后一支走上红毯的。
王轩依旧穿着那件中山装,表情平静。
范小胖则换上黑金拼色的礼服,腰间束一圈金丝带,张丽一袭纯白长裙,素净得几乎像雪。
三人缓缓走上红毯,镜头闪烁。(余波:为我花声,为我花声啊)
余波一个人默默的在后面跟着,看着前面的三只狗男女手挽手走在前面。
主持人高声宣布:“请欢迎来自华夏的导演——王轩!以及他的影片——《蓝色之恋》!”
这次红毯倒是没花多少时间。
夜八点,闭幕式正式开始。
舞台布景简洁,背景是一面镀金的熊形剪影。
主持人用德语宣布:“今晚,我们将揭晓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终奖项——金熊奖。”
台下气氛陡然紧绷。
评审团主席罗兰·约菲首先颁发最佳女主角、男主角、艺术贡献奖。
范小胖和张丽都无缘最佳女主,说实在的,这主要是演技确实比不过对手朱丽娅?耶特斯,另外就是她主演的《索菲?斯库勒:希望与反抗》是一部反纳粹的片子。
朱丽娅还是个德国人,电影节还是在柏林。你就说这片子是不是buff叠满了吧。
所以不仅拿了最佳女主,还拿了最佳导演。
这在柏林电影节也算特例了。
还有就是《孔雀》拿到了艺术贡献奖。
颁到最佳摄影时,《蓝色之恋》呼声很高,但被一部波兰片拿下。
说实在的,到了这会儿,剧组的人也都紧张的不行,毕竟留下来的是理论上都有奖。但也有可能真的空手而归。
范小胖也从失去影后的悲伤中回过神来了,现在她担心的是《蓝色之恋》拿不到奖。
王轩微微一笑,抓着范小胖紧张的小手,轻声对她说道:“放轻松,relax。”
终于,主持人宣布最后一项——
“接下来,揭晓本届柏林电影节最高荣誉——金熊奖。”
台下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。
评审团秘书走上台,交出信封。主席罗兰·约菲打开,看了两秒,抬起头,语气缓慢而清晰:
“the Golden bear goes to… blue Love, directed by wang xuan — from china.”
全场静止了不到一秒,然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
记者席上的快门声密集如雨。范小胖下意识站起身紧紧的抱着王轩,身体都激动得微微发抖,张丽这个丫头片子也是激动的不行,也不管场合,同样也抱住了王轩。
而此时兴奋异常的余波站起身,看到紧拥的三人,伸出的双手尬在那儿,发现实在没人拥抱就直接把边上的白人小哥抱住了。
小哥看了看余波帅气的脸庞,心怦怦的直跳,心想这是自己的爱情要来了嘛。
王轩平复一下心情,把身子从两女中间抽了出来,一手牵一个,直接就往台上走去。
被白人小哥抱的紧紧的余波眼睁睁的看着三人走上台,自己没能挣扎开。(画外音,余波:为我花声,为我花声。)
舞台灯光落下,背景是那只金色的熊。
王轩站在麦克风前,身后屏幕正播放《蓝色之恋》的片段——范小胖在海边回头的一幕。
他接过奖杯,金熊在灯下闪着微光。
王轩微微鞠躬,说:
“谢谢柏林。谢谢评审团,谢谢各位来宾。
这部电影拍摄时,我们非常的用心,剧组也很年轻。我们只有一个信念——拍最真实的情感。
我来自华夏,一个正在快速变化的国家。电影对我来说,不是逃避现实的梦,而是让人看清现实的光。
《蓝色之恋》是关于女性的自我认知,关于在这个时代下女性的社会定位。”
他停顿了一下,看向边上的两位女主演。
“范小胖,张丽,谢谢你们把角色演活了。
如果没有你们,这部电影不会有灵魂。
我把这个金熊,献给我们每一个仍相信影像能改变世界的人。”
掌声持续了两分钟,评委、媒体、同行全部起立。
顾长卫在观众席笑着鼓掌,嘴里小声嘀咕:“后生可畏。”
典礼结束后,《蓝色之恋》成为柏林的最大焦点。
《南德意志报》头版标题是——
“华夏的冷与蓝:王轩赢得金熊。”
文章写道:
“这是近十年来最纯粹的影像作品。王轩以东方的诗意与欧洲的理性结合,拍出一部现代女性成长史。”
《银幕日报》评论:
“柏林选择了真正的作者电影。《蓝色之恋》让人想起70年代的伯格曼与塔可夫斯基,却完全属于2000年代。”
英国《卫报》标题更直接:
“wang xuan, the New Voice from the East.”
bbc新闻在晚间播报中专门插播片段,解说员说:
“一个来自东方的年轻导演,用最安静的方式征服了柏林。”
颁奖后的后台
记者蜂拥而至,摄影灯不断闪烁。
王轩站在后台,金熊奖放在桌上,范小胖一边擦眼泪,一边笑:“轩哥,你刚刚发言帅呆了。”
王轩笑了笑:“基本操作罢了。”
张丽轻声说:“轩哥,今晚我要加个钟。”
王轩笑容逐渐邪恶:“加一个不够,你俩每人加两个钟。”
午夜时分,波茨坦广场的派对正喧嚣。
大厅里,音乐与香槟交织,欧洲影人纷纷上前祝贺。有人称他为“东方的安东尼奥尼”,也有人说他“让电影重新回到呼吸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