昌邑城中。
虽然只是过去了短短数日,但韩氏的号召力太强。随着周边县城的百姓大量涌入,昌邑城内的人口到达数万之众,声势更盛。
牛申作为主事人,仍然把城中之事管的井井有条,获得了上下人等的赞誉。
县衙,大堂内。牛申跪坐在主位上,正与一些临时提拔的民政官说话。
忽然,一名亲兵从外走了进来,满脸兴奋的行礼道:“公。城门来报。韩氏宗室大臣,韩公真率兵来了。”
牛申是刘邦细作的身份,哪怕是心腹也不知道。
很多牛申的人,都认为牛申是为韩王起兵。
民政官听了都是振奋。
“栾将军果然发兵来了。而且先锋竟然是韩氏宗室大将。我们昌邑固若金汤了。”
“楚国灭亡已经不远了。”
牛申有点惊讶,但很沉得住气。立刻说道:“召集所有重要文武,随我一起去城门口迎接。”
不久后,城东门打开。牛申率领了城中重要文武出门迎接韩真。
韩真有韩婴之风,先派遣了两个千人队的精兵接管了城池,这才率领剩下一个千人队的精兵入城。在距离还远的时候,他就翻身下马,上前与牛申等人见礼。
牛申等人只是以胆量决心起事,出身却是卑贱。在韩真面前十分谦卑。韩真却不嫌弃他们,给了牛真等所有人尊重,好生抚慰。
让众人有如沐春风之感,继而内心感慨。“都是宗室,为何诸项跋扈?而韩氏宗室如此宽厚?恐怕是因为楚王、韩王不同!”
“韩王虽然宽厚,但日常对待宗室、大臣,恐怕比较严格,也教育的好。韩氏朝廷的风尚,真是美丽啊。”
韩真并非作秀,凡能在外任事的宗室大臣都是很宽厚很有能力的人,没有一个是草包跋扈的。
在城门前寒暄一番后,韩真率众进入了城池。二个千人队已经接管城防,剩下一个千人队簇拥着韩真等人来到了城中县衙大堂坐下。
韩真当仁不让的大马金刀坐在了主位上。他先看了一眼众人,然后沉声说道:“诸位。你们都有功,等大王平定天下,定重重有赏,封妻荫子。”
不等他们喜悦,韩真又说道:“只是不久后昌邑可能会成为激战之地。你们都是远近的豪骏,但是兵事不是你们所擅长的。所以我的人会接管城中壮士,加以整编。”
顿了顿,韩真又把栾布的命令说了一遍。
众人都是色变。
牛申很是惊讶,栾布竟然沉得住气,没有亲自率领大军来取昌邑......然后他平静下来,汉王也还有后手啊。
其他人立即肝胆俱碎。
只有他们这些人守备城池?城池有可能被攻破?这与他们原先想的不太一样。
随即,包括牛申在内的人都定了定神,表示顺服,愿意接受韩真的接管。
韩真很是满意,留下了千人队的部分人马作为亲兵。而散去大部分人作为军官羽翼重新组织城中精壮。
加上他带来的兵马,得一军之兵。
随即,韩真又让跟随而来的官吏接管了城中民政。清点了城中的粮食辎重。立即派人前往附近县城招募百姓、豪强。许诺凡是带着大量粮草前来的人,战后必定高升重赏。
韩氏宗室大臣的身份,信誉非同小可。远近的百姓,果然更多人投奔昌邑。许多豪骏都带着大量粮食辎重前来。
昌邑城的声势愈发壮大。
............
荥阳城。
刘邦的宅邸。大堂内。
刘邦跪坐在主位上,文武分坐在两旁。刘邦握着腰间的剑柄,脸上露出喜悦之色,说道:“虽然与筹画的不同,但栾布果然被调动了。这是好事。”
顿了顿后,刘邦收敛了神色,严肃对众人说道:“依计行事。”
“是。”众人大声应是,一起离开了。
汉军今日准备粮草辎重。次日一早。刘邦留下大将镇守荥阳,亲自率领十万马步军前往昌邑。
其中灌婴率领精锐骑兵数万为先锋。
...........
昌邑城。
“韩”字旌旗飞扬,城池上有壮士守城,城池内有壮士巡逻。
气象不弱。
北城门上。韩真身披重甲,率领亲兵巡视城防回到了城门口,面朝北方站立,脸上露出了满意之色。
今年的秋收刚结束不久。百姓家里还有粮食。百姓来了,粮食也来了。
栾布大营那边,在他离开大营之后,栾布又派遣了五千人送来了一批粮食。现在昌邑城中的粮食,如果谨慎点用可以支撑一年。
相反,如果栾布率领十五万人马来接管昌邑。粮食恐怕只能吃数月。
想要守城,粮食人心缺一不可。
现在他接管了城池,任用的都是自己的心腹。民政做的不错,军队整编的也不差。
主要还是楚王项羽不得人心,而人心归附韩王。
尽管百姓知道接下来就是一番激战。但是他们愿意帮助韩王与楚王激战。
民心、军心都在韩氏这一边。
“厚德载物。”韩真深呼吸了一口气,心中暗道。就在这时,一名亲兵骑乘骏马而来,来到城门口后立即翻身下马,登上了城门,行礼道:“将军。细作来报。汉军出荥阳,其中数万骑兵距离昌邑恐怕已经不远。”
考验开始了。韩真握紧了腰间的剑柄。但面上他十分沉稳从容,说道:“意料之中,传令下去。轮换进行守城巡逻,训练。”
“是。”亲兵大声应是,转身下去了。
这可能真的是刘邦、项羽的计谋。但无论是不是计谋,我栾将军却也不是吃草的老虎。韩真想起了临行前与栾布的谈话,冷笑了一声,面朝东方看去。
“咚咚咚!!!!”
“呜呜呜!!!!”
城中鼓声震荡,号角长鸣。韩真的命令立刻被传达了下去。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。整座城池无论军民都是紧张起来,空气中弥漫着肃杀之气。
“将军(韩真)说了,他会死守城池直到流干血。如果能与韩氏宗室大将死在一起,未尝不是荣幸啊。”
“宁为韩氏鬼,不为楚国民。无论成败生死,我都无怨无悔。”
“上吧。”
城中军民互相鼓励,都愿意为韩氏抛头颅洒热血。
昌邑城既肃杀,又狂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