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道门的代表,一个个的都是七老八十的人,这次来无非就是对《异人》里的一些道门的理念进行探讨,地星世界上有些典籍跟原地球并不相同。
米道长这位道门奇人,在地星上并不存在,有的一些出现在作品的里的思想,自然而然的会引起这些人的好奇。
也借着这次作品影响到线下,焕发了许多人重新挖掘典籍的热情。
在进行全网直播专访之前,有涉及宗教信仰的问题,叶桓丘就当场给予这些人回应。
剩余的话题就是直播回应了。
这位退休后的老主持人,虽然看着已经是年近古稀,但和叶桓丘交谈时,那一口浓浓的播音腔调,功力丝毫不减当年。
也就是最后的准备工作都安排好,直播专访也就正式开始了。
守在官方直播间的人数众多,趁着直播开始的时候,呼朋唤友的引人来看。
镜头中出现的叶桓丘,对观众来说,他一直都在。
《凡人》的动画,已经品鉴得足够多,这会儿见到叶桓丘,心中大感怀念。
主持人开头的介绍,很好的把控制直播的节奏,自然的把话题过渡到叶桓丘的头上。
“叶先生你好,近一段时间贵公司的新项目《异人》在互联网的舆论引起轩然大波的同时,这次造成的线下轰动的效应,远比之前来得更加的猛烈,你是否观察到这个现象?”
“耳闻过,但并没有亲自观察。这回是陈总经理的提醒,我才了解到,《异人》在不经意间获得如此巨大的关注,在此非常感谢这部剧的观众们。”
叶桓丘的回应就是挑的实话来说,主持人微笑着又问:“据我们的工作人员调查,很多看了这部剧对道学感兴趣的年轻人,兴起了游道家名山的热情,而且这一次不再是简单的景点合影留念,而是直奔他们的藏书阁去,借阅了不少道门典籍观看。那么您写下《异人》剧本时,是否也是对道门典籍有着很深的研究方才动笔呢?”
“查阅资料是肯定的,但大多数都是我自己的浅知拙见。我个人无意去做什么道学的前沿研究学者,我个人的知识水平有限,读一些典籍偶尔有一些想法,便运用到了《异人》的作品中。在此我提前跟广大的观众朋友们打个预防针,里边所有与术相关的东西都是夸张的描述,还有我自己的杜撰,不要随意的模仿。”
叶桓丘就担心,到时候到了碧游村篇章,练七煞攒身的赵归真,蛊身圣童的陈朵等等,那些都是比较邪性的角色,各自的能力确实不能深究。
“叶先生能够想到这点,足以说明贵公司的项目创作,一直都是在引领着软文化的健康良性的发展。这次各大名山的代表人员前来,除了亲自向叶先生表达谢意之外,更是有一份额外的礼物相送。”
主持人说话间,后边的几个道门名山的代表人,各自拿出打造得各异的特殊铭牌出来,这是他们跟当地的文旅局共同商讨后,给叶桓丘颁发的终身免费上山旅游的身份铭牌。
其实早在叶桓丘把武侠小说拿出来的时候,跟各大的名山文旅局,关系都特别的好。
就好比这一次拍摄《异人》,各地文旅也是全力支持。
只不过相比于文旅局自身的意见,那原本就在山上的这些派别的人员,他们的意见也很重要。
这光是宣传了旅游的风景,确实还没达到让他们也能心甘情愿的同意叶桓丘免票的地步。
而这回不止是文旅局受益,连他们这些派别人士,也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宣传的好处。
武侠的那种武功宣传太浮于表面,而且在传统武术越来越讲究花架子的时候,真正因为武侠小说而跑来学习的人,一定是会大失所望的。
万里挑一才能有那么一个通过武学,进一步的对道门的理念感兴趣。
光练一些武术,没练出名堂的人,很快就会打退堂鼓,这也是后来时间长了,那种一上来就提什么学武的就不必多说了。
之前一段时间还会有些麻烦出现,就是武侠里把几个大派写得如此玄乎,一些个靠打传统武术的人登门拜访,说白了跟踢馆的性质差不多。
那只有花架子的一些传统门类套路,撞见这帮专门为练习搏击的人,很少有不挨揍的。
一来二去的,这些道门人士是真的很烦这些。
现在的《异人》扭转了这种光有武术的刻板印象,超现实的能力就不多提了,但最起码一些哲学思想确实是记录在书籍里。
打架太累,打赢了坐牢,打输了住院,还不如来点文学思想上的碰撞。
总之,叶桓丘这回属于是各大道门派别都非常认可的人,于是也不会吝啬这么一张终身的免门票的铭牌了。
借着直播的时候,送出这铭牌,这帮道门人士也算是圆满完成了此行的目的之一。
后续中主持人就把话题重新回到《异人》作品里,这些部分就是纯粹的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,这特别搜集的一些提问。
譬如值得回复的提问:“八奇技明明是异人世界的作弊器,取乱之术是不是仅仅是因为会引发异人之间的杀伐,就类似于之前射雕的《九阴真经》和倚天里的两把神兵利器。是冠冕堂皇的借口吗?”
尽管目前剧集中没有把八奇技完全说出来,截止罗天大醮之前,已经有炁体源流、拘灵遣将的讲解,并且通过徐三、徐四的父亲徐翔老爷子的篇章,把冯宝宝曾经的故事引申出一部分出来。
三十六贼聚义研究八奇技,最后这三十六人目前为止没有听到有好消息的,大部分都是被八奇技吸引而来的各方势力给截杀了一大半。
那么到底是八奇技是祸根,还是给予八奇技的那帮人是祸根呢?
不得不说这问题,提问得很有水平。
观众之间早就在各大论坛上为八奇技到底该不该问世,争论得面红耳赤。